全球人群脱发问题形势严峻,且呈年轻化、普遍化趋势。对于脱发的发生机制,目前了解甚少。近期,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褚维伟副研究员与中山大学王旭升教授团队合作,在国际知名期刊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》(中科院一区,Top 期刊,IF 11.8)在线发布了题为“Aged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exacerbate alopecia associated with tight junction injuries and apoptosis via oxidative stress pathway in skin”的研究论文,阐明了脱发发生的新机制。
近几十年来,塑料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带来了“微塑料”的污染问题,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重大风险。聚苯乙烯微塑料(MPs)在水域中尤其普遍,并易被人类和动物直接吸收。该研究中,研究人员观察到紫外线辐射引起聚苯乙烯MPs老化现象,并改变其功能基团、表面粗糙度和接触角等理化性质。体内研究发现,饲喂原始和老化后的聚苯乙烯MPs造成了小鼠皮肤和毛囊的损伤,导致弥散性脱发的出现。其具体机制是由于MPs及衰老MPs增强氧化应激(ROS)并抑制抗氧化相关蛋白活性,导致毛囊内细胞间紧密连接(Tight junction)受损,脱发数量增加,并造成毛发生长期的推迟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衰老的MPs可诱导更高水平ROS,加剧毛囊内紧密连接受损情况。
该项研究揭示了导致脱发问题的一种新诱因,并为微塑料污染引起的脱发提供了干预和治疗的靶点。
Graphic Abstract
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褚维伟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,中山大学李倩博士生为第一作者,中山大学王旭升教授为共同作者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安徽省卫健委、安徽省教育厅、广东省基础研究、深圳市科创委等项目的资助。(科研处、第一附属医院 供稿)
全文链接:Aged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exacerbate alopecia associated with tight junction injuries and apoptosis via oxidative stress pathway in skin - ScienceDirect